
2020-07-23 18:43:46 sunmedia 2299
7月22日,從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獲悉,借助機器人圖像放大、裸眼3D成像、機械臂精準切除等優(yōu)勢技術,該院肝臟外科戴衛(wèi)東教授團隊成功完成了湖南省首例達芬奇機器人輔助下肝門部膽管癌根治手術,患者術后5天順利出院,較傳統(tǒng)手術術后恢復時間縮短7天。
患者是一位71歲的老人,半個月前出現皮膚瘙癢,全身皮膚黃染,從當地一家醫(yī)院轉診湘雅二醫(yī)院肝臟外科。接診后,戴衛(wèi)東教授團隊為患者進行檢查后,確診為Bismurth IV型肝門膽管癌。
肝門部膽管癌手術涉及到肝葉切除及膽管重建,必要時還需要修補或重建大血管,為肝膽外科難度最高的手術之一。常規(guī)手術需要在腹部打開約20厘米的切口,術后容易并發(fā)膽漏及出血,一般需要12天才能出院。根據患者年齡和身體條件,并經過充分術前準備及詳細論證后,專家團隊最終建議患者行達芬奇機器人輔助下肝門部膽管癌根治術。
與傳統(tǒng)手術相比,機器人手術僅需4個1厘米的小切口,所有的手術操作均依靠機械手完成。隨著戴衛(wèi)東教授的操縱,機器手臂靈巧、精準地實施操作,完整切除肝門部腫瘤,殘余膽管遠端均達到R0切除(無癌殘留)?!案叨确糯蟮?D手術視野幾乎無任何死角,可以更加清晰地暴露肝門淋巴及神經結締,便于肝門部淋巴及神經結締組織徹底清掃。完整切除肝門部腫瘤后,再行左肝管空腸內引流及右肝管、尾葉膽管圍肝門空腸吻合,吻合方便、嚴密,極大地減少了術后膽漏的發(fā)生率,同時,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對正常腸管的損傷?!贝餍l(wèi)東介紹,手術歷時4小時,術中出血僅100ml,術后第2天患者開始進食,黃疸逐步下降,并于術后第5天順利出院。
難以治療的膽管癌
一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在美國,膽管癌每年新發(fā)病例約1萬人左右,亞洲區(qū)域膽管癌患者更多,發(fā)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三。中國是世界上膽管癌發(fā)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據《2018中國癌癥報告》統(tǒng)計,我國消化道腫瘤占全部癌癥發(fā)病率的43.3%。膽管癌在消化道腫瘤占比約3%,屬于罕見病的一種,按此測算,每年膽管癌發(fā)病人數約4萬人。其發(fā)病率相對不高,但惡性程度僅次于胰腺癌,對患者影響嚴重,臨床界粗略估算,整體5年存活率小于10%。其病死率和手術復發(fā)率比例超過50%——70%,被視為另一個“癌王”。
可膽管癌治療難度大、手段有限,讓其成為臨床界一個至今無法攻克的難點。
在生物學表現上,膽管位于膽汁引流和肝功能正常運轉的關鍵位置,因為解剖位置特殊和膽管癌腫瘤組織的“外殼”堅硬,膽管癌尤其是肝門部膽管癌患者對放化療均不敏感,一旦失去根治性手術機會,患者基本面臨“無藥可醫(yī)”的局面。膽管癌患者面臨消瘦、乏力、營養(yǎng)不良、胃腸道梗阻等生存質量差等問題。
文章第一作者、南開醫(yī)院張暉主任也指出,目前國內外均沒有針對膽管癌治療的標準化療方案,僅有專家共識?,F有專家共識推薦的首選治療方案為手術切除,但因膽管癌患者前期癥狀表現不明顯,當出現梗阻性黃疸明顯癥狀就診時,膽管癌大都進展到中晚期,此時僅有20%不到的患者有根治性手術的機會。而膽管癌尤其是肝門部膽管癌手術難度大、危險性高,對醫(yī)生技術水平要求極高,并非所有醫(yī)院都可開展。目前針對中晚期膽管癌的的膽管腔內治療,只能通過放置導管或支架解決膽道梗阻,并沒有針對腫瘤本身的治療。
“臨床上目前只能用胰腺癌或消化道腫瘤的化療方案對其進行治療,且療效不佳,故無法成為公認的標準治療方案。”張暉介紹,長期以來,臨床界不斷探索新治療方法,希望改善這種臨床治療格局,但均難達滿意療效。
據悉,湘雅二醫(yī)院是我省唯一一個同時擁有2臺達芬奇手術系統(tǒng)的醫(yī)院,普外科迄今為止已完成機器人手術臺次1000余例。